米饭的观察说课稿
作为一名老师,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,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。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?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米饭的观察说课稿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一、 说教材
(一) 教材分析
《米饭的观察》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很后一单元当中的一课,这一单元与前面学过的植物、动物、人体、水都有联系,是作为综合性的内容出现的。在活动中主要以米饭与淀粉作为观察对象,并通过对米饭与淀粉的探究,让孩子们知道在我们周围事物中,蕴涵着许多科学道理。
在观察米饭的活动中,主要让孩子比较米粒变成米饭时发生什么变化,是对学生细致观察能力的一次挑战。
在观察淀粉时,主要让学生观察一小包淀粉,并借助水、勺子、蜡烛、碘酒等其他工具对淀粉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与研究。让孩子们知道淀粉遇上碘酒会变蓝,会用这个办法初步鉴定米饭、米粒中是否含有淀粉。
(二) 教学目标
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,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、用科学的要求,我认为通过教学要达到以下三个目标:
1、 认知目标: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,淀粉遇碘会变色。
2、 技能目标: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,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。
3、 情感目标:培养学生乐于探究,会用工具研究的科学态度。
(三) 教学重点、难点
一节课能否成功,重点的把握,难点的突破很重要,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: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,淀粉遇碘会变色。教学难点是: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维能力学会动手实验验证的训练。
二、说教法、学法
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,古人:“授人以鱼”不如“授人以渔”,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贯彻“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”的教学思想,力求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探究知识,获取知识的能力。在本课教学中,我主要采用实验法,让学生通过实验,亲身感受米饭遇碘酒的变化,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。
本课教学既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合作,进行探究实验,,也需要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,发挥每个学生手、脑、耳、眼、嘴等功能,让他们动手做一做,动脑想一想,动耳听一听,动眼看一看,动嘴说一说,在五动中掌握知识,学会本领,陶冶情操。
三、说教学活动过程
科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科学的实践过程,因此在教学中我从观察入手,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。
(一)谈话导入
我是这样导入的,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大米,现在请同学们看这里放的是什么米?学生会说出上籼米,于是我顺势利导又问,籼米加水煮熟变成什么呢?学生立刻说出今天的研究对象米饭.两个小问题既检查了上节课学生对大米种类的掌握情况,又揭示了今天的研究对象米饭.这时候,我又说同学们在吃饭时有没仔细观察过米饭呢?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就在我们身边,同时又激起了对米饭的好奇心.
(二)比较饭粒与米粒
学生具有观察欲望时,我马上让他们观察比较米变成米饭有哪些变化,并作好实验记录.等到各组整理好自己的观察记录时,我让学生分组汇报观察的结果.通过观察,学生发现米变成米饭变胖了,变香了,变粘了等.当学生汇报到米饭尝起来是甜的,并且越嚼越甜时,我充分抓住学生好奇心,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米饭越嚼越甜呢?看过书的同学会马上答到因为米饭中含有淀粉,淀粉遇唾液变成糖了.接下来就让学生看书上的资料进行学习,充分利用教材是我们科学课中的重要的一环.看过书,学生虽然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,但淀粉是什么呢?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?这些疑问使学生很自然地将探究的注意力转到对淀粉上.
(三)认识淀粉
通过前面的学习,学生已明白认识一件陌生事物时,可以用看、摸、闻等观察方法。因此,在学生认识淀粉的颜色、形状、气味之后,我拿出汤匙、水和蜡烛时,问学生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认识淀粉呢?学生马上会想到做实验,接下来就让他们给淀粉加水搅拌,并放火上加热,看看淀粉有什么变化?使学生体会到科学观察不能只停留在物体的颜色、气味、形状上,应对所观察物体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究。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后,这时我拿出一杯奶白色的淀粉和水的混合物,告诉学生为表扬他们认真的研究态度,老师决定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,趁学生不注意时,将手心里装有碘酒的瓶盖迅速掉入烧杯,并不断的摇动,混合物变成了紫黑色。
(有趣的魔术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于是又一轮的实验探究开始了。在课堂上让孩子动手实践,不仅发挥了学生的的主体作用,更让学生明白科学真理的获得靠的是实践。
(四) 总结延伸
在课的很后,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,现在你对米饭有没新的认识?学生会说我们吃的米饭中含有淀粉,淀粉遇碘会变色等知识。然后我又问你还想知道什么?学生会说:“淀粉遇到碘为什么会变色呢?”碘酒遇到其他东西会变色吗?这些正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科学课不应下课铃声响停止结束,应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课外活动中,自己去发现问题,探究问题。
专业癫痫医院
哪个医院能够治好癫痫
如何预防癫痫
哪里的医院治疗癫痫病很好
哪里医治癫痫病很好